戲曲中心製作:小劇場粵劇《文廣探谷》
Main
Description
《文廣探谷》為戲曲中心製作的第二部小劇場粵劇,取材自楊家將故事,除了保留傳統排場,還加入當代劇場科技及原創橋段,為歷史故事賦予全新意義,借喻戲曲這種古老藝術在現今社會的傳承,擦出傳統演繹手法與現代劇場設計之間的火花。
所獲殊榮:
- 2019年第四屆北京新文藝團體優秀戲劇展演「戲曲類最佳劇目」
- 2019年第四屆北京新文藝團體優秀戲劇展演「戲曲類最佳演員」(黎耀威)
- 2019年第六屆北京當代小劇場戲曲藝術節「優秀劇目獎」
「關目、台型、功架、身段、唱腔,雄渾成熟,有戲有力有情,之前(黎耀威)贏得最佳演員的確是實至名歸。」
──香港資深戲劇工作者白耀燦
「故事情節豐富,短短80分鐘,起承轉合面面俱圓,傳統戲曲結合科技頗富新鮮感……四位演員要分飾三代人,想必是下了許多苦功。」
──粵劇名伶吳美英
冠名贊助:
製作:
藝術及製作團隊:
監製、導演:鍾珍珍*
編劇、導演、編曲:黎耀威、黃寶萱
技術總監:胡偉聰*
舞台設計:黃逸君
燈光設計:蕭健邦
音響設計:温新康
音響設計(2019年北京首演):楊我華
錄像設計:方曉丹
助理監製:李嘉隆*
製作經理:盧月芳*、陳嘉儀*
監製助理:莊淑雯*、丘穎晞*
演員:
黎耀威 飾 楊繼業(楊令公)、楊宗保
黃寶萱 飾 楊七娘(杜金娥)
吳立熙 飾 楊文廣
沈栢銓 飾 楊洪、王文
樂隊:
音樂領導:毛奕俊
擊樂領導:陳定邦
樂師:鍾詩玲、蘇紹勳、黃婉苓、黎家維、何卓晉 、梁淑妍、陳一凡、高永熙、何卓濤
*西九文化區職員
Gallery
Additional info
Tabs
小劇場粵劇《文廣探谷》是戲曲中心製作的第二部作品,上一部小劇場粵劇《霸王別姬》(新編)展現粵劇從古到今的風格,以及當代探索經典的嘗試,而《文廣探谷》則旨在討論戲曲的傳承。
創作上,全劇保留了粵劇傳統排場,包括「大戰」、「困谷」、傳統粵曲《楊繼業闖碑》;在家傳戶曉的「楊家將」故事骨幹之上,加入新橋段,如「闖碑」一場;情節時序、虛實交錯,配以簡約的錄像設計和舞台效果,呈現千軍萬馬的武打場面,揭示和連結故事中人物的心境。音樂上,整劇的旋律耳熟能詳,腔詞能琅琅上口,均能加強觀眾對每個角色的印象和營造戰場的氛圍,烘托出一幕幕既動人又發人深省的情節。表演上,演員展現了南派粵劇的身段,亦在武打上糅合南北派的工架,表達此劇「傳」與「承」的主題。
故事由《令公闖碑》開始,以文廣對楊家過去的思索訴說粵劇的過去;其中的「大戰」、「困谷」,既是文廣身歷其境,也是讓觀眾對傳統粵劇排場的欣賞與反思:戲曲的「古老傳統」,我們應如何看待?傳授楊文廣梅花槍法的楊七娘,與及楊家老僕楊洪,二人份屬不同世代和身份,代表各自背景對於傳承的看法。
此劇既闡述青年創作團隊的想法,亦盼觀眾能從中思考各種傳統戲曲藝術如何健康地傳承下去,也期望大家在創新之餘也不忘傳統,更希望透過劇中的人物、角色和劇情來回應當代對傳統戲曲的思維方式,令觀眾有所體會。
粵劇
又稱廣東大戲。形成於廣州地區,流行於廣東、廣西、香港和澳門,並傳播到東南亞、美洲、歐洲等華人聚居之地。聲腔以梆子、二黃為主,兼唱高、崑牌子、民間說唱、小曲雜調。2009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Workflow
Editorial
戲曲中心製作:小劇場粵劇《奉天承運》(預演)
Main
Description
戲曲中心小劇場粵劇系列第三部原創作品,《霸王別姬》(新編)及《文廣探谷》的監製兼導演鍾珍珍領軍,黎耀威和黃寶萱再度聯合編劇、導演、編曲,與藝術新秀獎得主吳立熙,及青年演員沈栢銓共同演出。
劇中演員將傳統身段唱腔與現代音樂結合,並運用錄像設計及現代劇場的舞台裝置及各種元素,營造爾虞我詐的氣氛,同時思考宿命論:到底命運是否早被注定?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於太廟領旨的武成王、文貴妃和敦華太子尚在忖測聖意之際,傳旨太監突倒下,聖旨上卻只有「王位」,這二字不單戳破三人的野心,更牽扯出皇族之間的權謀和心計。宮廷之內,是否需要不擇手段,方可「奉天承運」?
《奉天承運》為戲曲中心首個通達共融的製作,我們經過遴選,邀請一位以香港手語溝通的聾人參演其中一個角色。此外,每場演出均設有劇場視形傳譯。
冠名贊助:
製作:
藝術及製作團隊:
監製、導演:鍾珍珍*
編劇、導演、編曲:黎耀威、黃寶萱
技術總監:胡偉聰*
舞台設計:黃逸君
燈光設計:蕭健邦
音響設計:温新康
錄像設計:方曉丹
助理監製:李嘉隆*
製作經理:盧月芳*、陳嘉儀*
監製助理:莊淑雯*、丘穎晞*
演員:
黎耀威 飾 武成王
黃寶萱 飾 文貴妃
吳立熙 飾 敦華太子
沈栢銓 飾 榮謙
黃耀邦 飾 榮福
樂師:
音樂領導:毛奕俊
擊樂領導:陳定邦
樂師:鍾詩玲、蘇紹勳、黃婉苓、黎家維、何卓晉 、梁淑妍、陳一凡、高永熙、何卓濤
*西九文化區職員
Additional info
Tabs
小劇場粵劇《奉天承運》(預演)是繼《霸王別姬》(新編)、《文廣探谷》後,戲曲中心製作的第三部全新原創小劇場粵劇。
前兩部作品皆以經典故事或劇目為創作藍本,而《奉天承運》則以原創的戲曲故事為主軸,透過錯綜複雜的劇情探討命運,藉著劇中人物的性格詮釋全劇中心思想。
作品結合創新與傳統,融入實驗與科技。全新的故事橋段,突破傳統戲曲説故事的模式。表演上將傳統身段、唱腔及音樂,加以潤飾、發展;結合當代表演、音樂與舞蹈,為呈現傳統粵劇再嘗試邁進一步。現代舞台技術裝置,使虛實、真假融合,例如舞台場景配以多媒體影像、燈光、聲音效果等,令觀眾頓時感受到時空轉換的夢幻;同時透過各種劇場元素,突顯劇中一眾角色的內心世界,為觀眾創造全新的粵劇經驗。
此外,小劇場粵劇《奉天承運》是戲曲中心首部通達共融的作品,我們把通達理念貫徹於創作中,發揮不同能力人士的藝術潛能,提昇藝術表演層次,也希望能透過與他們合作,建立社區關係,加強大眾與粵劇文化和社區之間的聯繫,推動粵劇普及之餘,促進共融文化。
粵劇
又稱廣東大戲。形成於廣州地區,流行於廣東、廣西、香港和澳門,並傳播到東南亞、美洲、歐洲等華人聚居之地。聲腔以梆子、二黃為主,兼唱高、崑牌子、民間說唱、小曲雜調。2009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Workflow
Editorial
戲曲中心製作:小劇場粵劇《霸王別姬》(新編)
Main
Description
小劇場粵劇《霸王別姬》(新編)為戲曲中心首部委約作品,糅合傳統與創新意念,結合傳統粵劇表演程式及當代舞台設計,細膩地刻劃項羽與虞姬之情,及訴說西楚霸王項羽面對江山美人盡失之際的悵然回眸,同時創作團隊祈望能給觀眾展現粵劇從古到今的風格。此劇曾獲邀參與亞洲多個城市之藝術節,屢獲殊榮。
所獲殊榮:
- 2022年北京紀念中國小劇場戲劇40周年系列活動「中國當代小劇場戲劇40年影響力榜單之40台劇目獎」
- 2018第五屆及2019年第六屆北京當代小劇場戲曲藝術節「優秀劇目獎」
- 2018年首屆中國(北京)演藝博覽會「2017年度最佳小劇場戲曲獎」
「這戲的藝術水平之高是香港少見,無論在劇情編排、動作、唱詞、走位和演員配合都相當出色。」
──香港粵劇演員文禮鳳
「可以入眼、入耳、入心、入夢的品質之作。此劇武戲文做,新意迭出。唱腔以梆黃為基礎,適當融入當代旋律和技法……頗具小劇場特色。」
──中國戲劇文學學會副會長梧桐(北京)
冠名贊助:
製作:
藝術及製作團隊:
監製:鍾珍珍*
編劇、導演、編曲:黎耀威、黃寶萱
技術總監:胡偉聰*
舞台設計:黃逸君
燈光設計:蕭健邦
音響設計:温新康
服裝設計:譚嘉儀
花旦頭飾設計及製作:曾俊霖
助理監製:李嘉隆*
製作經理:盧月芳*、陳嘉儀*
監製助理:莊淑雯*、丘穎晞*
演員:
黎耀威 飾 項羽
黃寶萱 飾 虞姬
吳立熙 飾 馬童、士兵
樂師:
音樂領導:毛奕俊
擊樂領導:陳定邦
樂師:鍾詩玲、蘇紹勳、黃婉苓、黎家維、何卓晉 、梁淑妍、陳一凡、高永熙、何卓濤
2016 年首演製作團隊:
燈光設計:馮海林
音響設計:袁卓華
服裝設計:譚嘉儀
*西九文化區職員
Gallery
Additional info
Tabs
小劇場粵劇《霸王別姬》(新編)以傳統粵劇故事為藍本切入,逐漸演變至近代粵劇的演出風格,在堅守的傳統上以創新點綴,劇中三人角色猶如展示了粵劇的過去、今世與未來,反映了青年粵劇演員對傳統戲曲的未來展望,向觀眾呈現粵劇的流變與發展,為戲曲的未來發掘全新方向。
全劇在劇本編排上,依循霸王項羽的時間線,從霸王回營到四面楚歌,再從虞姬舞劍到霸王自刎,層層遞進,將悲劇逐級引向高潮。整部戲曲偏向著重霸王項羽的內心想法,而非以虞姬作主線,集中刻劃霸王與虞姬之情,為觀眾呈現《霸王別姬》新的敍事面向。
故事以傳統粵劇表演程式「走四門」、「跳大架」作為序幕,並以「中州韻」演繹,配合粵劇鑼鼓,保留傳統精髓,顯示年輕戲曲演員銳意創新而又不忘傳統,繼承於根底,創新於無形。舞台上的一桌兩椅雖然簡單乾淨,實則蘊含著不簡單構思的感覺,配合近代音樂、燈光的運用等貫穿全劇,令此劇增添不少時代感。音樂上,在項羽入帳與虞姬對飲的情節中,編者逐漸糅合當代粵劇特色,如梆黃交替、小曲牌子穿插運用,並以「廣州話」作為唱念基礎;中段將舞台交給樂師們,演繹一幕兩軍大戰的場口,讓觀眾有如置身於戰場一樣;及後的〈烏騅〉及〈烏江自刎〉兩節,不僅加強霸王項羽、虞姬及士兵的心理刻劃,更透過創作新曲,嘗試在傳統旋律上加以推進。演員為了力求達致表演更上一層,不斷嘗試創新,加插了特別的身段及舞蹈形體動作,將角色營造得更立體。
由霸王回營掀起序幕,一幕幕與虞姬的對飲當歌,到後來霸王在英雄末路時表現出悲壯之氣,虞姬義無反顧自刎殉情之淒美,烘托出項羽有血有淚的形象,不再只是一個敗走烏江、心靈脆弱的悲劇英雄。故事最後更留有伏筆,值得讓觀眾去思考霸王的最終抉擇和編者的心思。整部作品以粵劇傳統及創新交替出現的手法演繹,一方面保留了傳統粵劇的套路及唱腔,以此展示創作團隊對傳統粵劇演繹技法的秉承與尊重,另一方面則表現對粵劇的鋪排或情節能產生無限的可能。
粵劇
又稱廣東大戲。形成於廣州地區,流行於廣東、廣西、香港和澳門,並傳播到東南亞、美洲、歐洲等華人華僑聚居之地。聲腔以梆子、二黃為主,兼唱高、崑牌子、民間說唱、小曲雜調。2009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Workflow
Editorial
戲曲中心製作:小劇場粵劇獨腳戲《修羅殿》
Main
Description
此劇由戲曲中心委約,為粵劇名伶羅家英博士從藝半世紀以來首部獨腳戲,他親自創作及一人分飾多角,將黑澤明經典電影改編成小劇場粵劇獨腳戲。
故事時空由日本改為明末,保留劇本骨幹,由強盜與一對夫婦牽涉的命案開始,審訊過程中帶出多個不同版本的「真相」。作品向電影的剪接和現代劇場的敍事手法取經,打破粵劇傳統舞台和燈光,在台上不斷轉換時間與空間,與觀眾以不同角度思考道德、信任和人性。
羅家英博士近年致力將外文經典如《李爾王》、《馬克白》改編成粵劇,尤其特別欣賞黑澤明的作品,《修羅殿》為他思考沉澱經年的成果,去年曾演出接近三小時的足本群戲,今次小劇場的演出擷取精華,透過多媒體的互動,結合現代劇場手法,向難度更高的獨腳戲挑戰。
冠名贊助:
製作:
藝術及製作團隊:
編劇、導演、演員:羅家英
監製、導演、劇本整理:鍾珍珍*
作曲、編曲:譚兆威
助理編曲:何綺雯
技術總監:胡偉聰*
舞台設計:陳興泰
燈光設計:蕭健邦
音響設計:鍾澤明
錄像設計:方曉丹
助理監製:李嘉隆*
製作經理:盧月芳*、陳嘉儀*
監製助理:莊淑雯*、丘穎晞*
演員:
羅家英 飾 呼延豹、東方玉、孟瑤、泓定和尚、商人鄧東、農夫區洋、靈媒地獄七姑
樂師:
音樂領導:李廸倫
擊樂領導:麥嘉威
音樂演奏:茶館新星劇團樂隊
*西九文化區職員
Additional info
Tabs
Workflow
Editorial
傳薪創藝工作坊:萬壽菊刺繡
Main
Description
Additional info
Tabs
Workflow
Editorial
傳薪創藝工作坊:文廣版畫
Main
Description
Additional info
Tabs
Workflow
Editorial
傳薪創藝工作坊:仿點翠胸針
Main
Description
Additional info
Tabs
Workflow
Editorial
節目及門票
Main
電話購票︰2200 0022
網上購票︰ www.westkowloon.hk
票務查詢︰2200 0022
Content
Editorial
- Log in to post comments
關於我們
Main
Content
由戲曲中心主辦的小劇場戲曲節,於每年秋季舉辦,旨在為觀眾帶來一連串創新而具實驗性的作品,保留戲曲的傳統意念之餘,亦致力融入當代劇場科技,提升演出美學的層次。
小劇場戲曲節的作品風格迥異,每個演出約長一小時三十分鐘,涵蓋多個地方劇種,包括粵劇、崑劇、京劇、淮劇、梨園戲等,繼承戲曲藝術傳統之餘,亦注入新嘗試及當代美學思考,以實驗方式展現戲曲的活力。
承蒙香港友好協進會的鼎力支持,冠名贊助第五屆小劇場戲曲節,本屆將呈獻兩套全新的小劇場粵劇製作,包括名伶羅家英從藝半世紀以來的首部粵劇獨腳戲《修羅殿》,以及小劇場粵劇得獎班底的全新創作《奉天承運》(預演)。本屆亦會再度把小劇場粵劇《霸王別姬》(新編)和《文廣探谷》搬上舞台,讓觀眾回味兩套得獎佳作。除了舞台演出,亦特設「傳薪創藝工作坊系列」,包括萬壽菊刺繡、仿點翠胸針和版畫工作坊,延續小劇場戲曲承傳創新的精神。
期望小戲場戲曲節能繼往開來,一直發揮戲曲藝術的創作活力,日後逐步發展為業界恆常的展演平台,與北京、上海等地的小劇場戲曲節遙相呼應。
Editorial
- Log in to pos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