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in
Description
小劇場粵劇《霸王別姬》(新編)為戲曲中心首部委約作品,糅合傳統與創新意念,結合傳統粵劇表演程式及當代舞台設計,細膩地刻劃項羽與虞姬之情,及訴說西楚霸王項羽面對江山美人盡失之際的悵然回眸,同時創作團隊祈望能給觀眾展現粵劇從古到今的風格。此劇曾獲邀參與亞洲多個城市之藝術節,屢獲殊榮。
所獲殊榮:
- 2022年北京紀念中國小劇場戲劇40周年系列活動「中國當代小劇場戲劇40年影響力榜單之40台劇目獎」
- 2018第五屆及2019年第六屆北京當代小劇場戲曲藝術節「優秀劇目獎」
- 2018年首屆中國(北京)演藝博覽會「2017年度最佳小劇場戲曲獎」
「這戲的藝術水平之高是香港少見,無論在劇情編排、動作、唱詞、走位和演員配合都相當出色。」
──香港粵劇演員文禮鳳
「可以入眼、入耳、入心、入夢的品質之作。此劇武戲文做,新意迭出。唱腔以梆黃為基礎,適當融入當代旋律和技法……頗具小劇場特色。」
──中國戲劇文學學會副會長梧桐(北京)
冠名贊助:
製作:
藝術及製作團隊:
監製:鍾珍珍*
編劇、導演、編曲:黎耀威、黃寶萱
技術總監:胡偉聰*
舞台設計:黃逸君
燈光設計:蕭健邦
音響設計:温新康
服裝設計:譚嘉儀
花旦頭飾設計及製作:曾俊霖
助理監製:李嘉隆*
製作經理:盧月芳*、陳嘉儀*
監製助理:莊淑雯*、丘穎晞*
演員:
黎耀威 飾 項羽
黃寶萱 飾 虞姬
吳立熙 飾 馬童、士兵
樂師:
音樂領導:毛奕俊
擊樂領導:陳定邦
樂師(依筆劃序排名):何卓晉、何卓濤、高永熙、梁淑妍、陳一凡、黃婉苓、黎家維、鍾詩玲、蘇紹勳
2016 年首演製作團隊:
燈光設計:馮海林
音響設計:袁卓華
服裝設計:譚嘉儀
*西九文化區職員
Gallery
Additional info
Tabs
小劇場粵劇《霸王別姬》(新編)以傳統粵劇故事為藍本切入,逐漸演變至近代粵劇的演出風格,在堅守的傳統上以創新點綴,劇中三人角色猶如展示了粵劇的過去、今世與未來,反映了青年粵劇演員對傳統戲曲的未來展望,向觀眾呈現粵劇的流變與發展,為戲曲的未來發掘全新方向。
全劇在劇本編排上,依循霸王項羽的時間線,從霸王回營到四面楚歌,再從虞姬舞劍到霸王自刎,層層遞進,將悲劇逐級引向高潮。整部戲曲偏向著重霸王項羽的內心想法,而非以虞姬作主線,集中刻劃霸王與虞姬之情,為觀眾呈現《霸王別姬》新的敍事面向。
故事以傳統粵劇表演程式「走四門」、「跳大架」作為序幕,並以「中州韻」演繹,配合粵劇鑼鼓,保留傳統精髓,顯示年輕戲曲演員銳意創新而又不忘傳統,繼承於根底,創新於無形。舞台上的一桌兩椅雖然簡單乾淨,實則蘊含著不簡單構思的感覺,配合近代音樂、燈光的運用等貫穿全劇,令此劇增添不少時代感。音樂上,在項羽入帳與虞姬對飲的情節中,編者逐漸糅合當代粵劇特色,如梆黃交替、小曲牌子穿插運用,並以「廣州話」作為唱念基礎;中段將舞台交給樂師們,演繹一幕兩軍大戰的場口,讓觀眾有如置身於戰場一樣;及後的〈烏騅〉及〈烏江自刎〉兩節,不僅加強霸王項羽、虞姬及士兵的心理刻劃,更透過創作新曲,嘗試在傳統旋律上加以推進。演員為了力求達致表演更上一層,不斷嘗試創新,加插了特別的身段及舞蹈形體動作,將角色營造得更立體。
由霸王回營掀起序幕,一幕幕與虞姬的對飲當歌,到後來霸王在英雄末路時表現出悲壯之氣,虞姬義無反顧自刎殉情之淒美,烘托出項羽有血有淚的形象,不再只是一個敗走烏江、心靈脆弱的悲劇英雄。故事最後更留有伏筆,值得讓觀眾去思考霸王的最終抉擇和編者的心思。整部作品以粵劇傳統及創新交替出現的手法演繹,一方面保留了傳統粵劇的套路及唱腔,以此展示創作團隊對傳統粵劇演繹技法的秉承與尊重,另一方面則表現對粵劇的鋪排或情節能產生無限的可能。
粵劇
又稱廣東大戲。形成於廣州地區,流行於廣東、廣西、香港和澳門,並傳播到東南亞、美洲、歐洲等華人華僑聚居之地。聲腔以梆子、二黃為主,兼唱高、崑牌子、民間說唱、小曲雜調。2009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