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in
Description
《文廣探谷》為戲曲中心製作的第二部小劇場粵劇,取材自楊家將故事,除了保留傳統排場,還加入當代劇場科技及原創橋段,為歷史故事賦予全新意義,借喻戲曲這種古老藝術在現今社會的傳承,擦出傳統演繹手法與現代劇場設計之間的火花。
所獲殊榮:
- 2019年第四屆北京新文藝團體優秀戲劇展演「戲曲類最佳劇目」
- 2019年第四屆北京新文藝團體優秀戲劇展演「戲曲類最佳演員」(黎耀威)
- 2019年第六屆北京當代小劇場戲曲藝術節「優秀劇目獎」
「關目、台型、功架、身段、唱腔,雄渾成熟,有戲有力有情,之前(黎耀威)贏得最佳演員的確是實至名歸。」
──香港資深戲劇工作者白耀燦
「故事情節豐富,短短80分鐘,起承轉合面面俱圓,傳統戲曲結合科技頗富新鮮感……四位演員要分飾三代人,想必是下了許多苦功。」
──粵劇名伶吳美英
冠名贊助:
製作:
藝術及製作團隊:
監製、導演:鍾珍珍*
編劇、導演、編曲:黎耀威、黃寶萱
技術總監:胡偉聰*
舞台設計:黃逸君
燈光設計:蕭健邦
音響設計:温新康
音響設計(2019年北京首演):楊我華
錄像設計:方曉丹
助理監製:李嘉隆*
製作經理:盧月芳*、陳嘉儀*
監製助理:莊淑雯*、丘穎晞*
演員:
黎耀威 飾 楊繼業(楊令公)、楊宗保
黃寶萱 飾 楊七娘(杜金娥)
吳立熙 飾 楊文廣
沈栢銓 飾 楊洪、王文
樂隊:
音樂領導:毛奕俊
擊樂領導:陳定邦
樂師(依筆劃序排名):何卓晉、何卓濤、高永熙、梁淑妍、陳一凡、黃婉苓、黎家維、鍾詩玲、蘇紹勳
*西九文化區職員
Gallery
Additional info
Tabs
小劇場粵劇《文廣探谷》是戲曲中心製作的第二部作品,上一部小劇場粵劇《霸王別姬》(新編)展現粵劇從古到今的風格,以及當代探索經典的嘗試,而《文廣探谷》則旨在討論戲曲的傳承。
創作上,全劇保留了粵劇傳統排場,包括「大戰」、「困谷」、傳統粵曲《楊繼業闖碑》;在家傳戶曉的「楊家將」故事骨幹之上,加入新橋段,如「闖碑」一場;情節時序、虛實交錯,配以簡約的錄像設計和舞台效果,呈現千軍萬馬的武打場面,揭示和連結故事中人物的心境。音樂上,整劇的旋律耳熟能詳,腔詞能琅琅上口,均能加強觀眾對每個角色的印象和營造戰場的氛圍,烘托出一幕幕既動人又發人深省的情節。表演上,演員展現了南派粵劇的身段,亦在武打上糅合南北派的工架,表達此劇「傳」與「承」的主題。
故事由《令公闖碑》開始,以文廣對楊家過去的思索訴說粵劇的過去;其中的「大戰」、「困谷」,既是文廣身歷其境,也是讓觀眾對傳統粵劇排場的欣賞與反思:戲曲的「古老傳統」,我們應如何看待?傳授楊文廣梅花槍法的楊七娘,與及楊家老僕楊洪,二人份屬不同世代和身份,代表各自背景對於傳承的看法。
此劇既闡述青年創作團隊的想法,亦盼觀眾能從中思考各種傳統戲曲藝術如何健康地傳承下去,也期望大家在創新之餘也不忘傳統,更希望透過劇中的人物、角色和劇情來回應當代對傳統戲曲的思維方式,令觀眾有所體會。
粵劇
又稱廣東大戲。形成於廣州地區,流行於廣東、廣西、香港和澳門,並傳播到東南亞、美洲、歐洲等華人聚居之地。聲腔以梆子、二黃為主,兼唱高、崑牌子、民間說唱、小曲雜調。2009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