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in
Description
小剧场粤剧《霸王别姬》(新编)为戏曲中心首部委约作品,糅合传统与创新意念,结合传统粤剧表演程序及当代舞台设计,细腻地刻划项羽与虞姬之情,及诉说西楚霸王项羽面对江山美人尽失之际的怅然回眸,同时创作团队祈望能给观众展现粤剧从古到今的风格。 此剧曾获邀参与亚洲多个城市之艺术节,屡获殊荣。
所获殊荣:
- 2022年北京纪念中国小剧场戏剧40周年系列活动「中国当代小剧场戏剧40年影响力榜单之40台剧目奖」
- 2018第五届及2019年第六届北京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优秀剧目奖」
- 2018年首届中国(北京)演艺博览会「2017年度最佳小剧场戏曲奖」
「这戏的艺术水平之高是香港少见,无论在剧情编排、动作、唱词、走位和演员配合都相当出色。」
──香港粤剧演员文礼凤
「可以入眼、入耳、入心、入梦的品质之作。 此剧武戏文做,新意迭出。 唱腔以梆黄为基础,适当融入当代旋律和技法...... 颇具小剧场特色。 」
──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副会长梧桐(北京)
冠名赞助:
制作:
艺术及制作团队:
监制:钟珍珍*
编剧、导演、编曲:黎耀威、黄宝萱
技术总监:胡伟聪*
舞台设计:黄逸君
灯光设计:萧健邦
音响设计:温新康
服装设计:谭嘉仪
花旦头饰设计及制作:曾俊霖
助理监制:李嘉隆*
制作经理:卢月芳*、陈嘉仪*
监制助理:庄淑雯*、丘颖晞*
演员:
黎耀威 饰 项羽
黄宝萱 饰 虞姬
吴立熙 饰 马童、士兵
乐师:
音乐领导:毛奕俊
击乐领导:陈定邦
乐师(依笔划序排名):何卓晋、何卓涛、高永熙、梁淑妍、陈一凡、黄婉苓、黎家维、钟诗玲、苏绍勋
2016 年首演制作团队:
灯光设计:冯海林
音响设计:袁卓华
服装设计:谭嘉仪
*西九文化区职员
Gallery
Additional info
Tabs
小剧场粤剧《霸王别姬》(新编)以传统粤剧故事为蓝本切入,逐渐演变至近代粤剧的演出风格,在坚守的传统上以创新点缀,剧中三人角色犹如展示了粤剧的过去、今世与未来,反映了青年粤剧演员对传统戏曲的未来展望,向观众呈现粤剧的流变与发展,为戏曲的未来发掘全新方向。
全剧在剧本编排上,依循霸王项羽的时间线,从霸王回营到四面楚歌,再从虞姬舞剑到霸王自刎,层层递进,将悲剧逐级引向高潮。整部戏曲偏向着重霸王项羽的内心想法,而非以虞姬作主线,集中刻划霸王与虞姬之情,为观众呈现《霸王别姬》新的叙事面向。
故事以传统粤剧表演程式「走四门」、「跳大架」作为序幕,并以「中州韵」演绎,配合粤剧锣鼓,保留传统精髓,显示年轻戏曲演员锐意创新而又不忘传统,继承于根底,创新于无形。舞台上的一桌两椅虽然简单干净,实则蕴含着不简单构思的感觉,配合近代音乐、灯光的运用等贯穿全剧,令此剧增添不少时代感。音乐上,在项羽入帐与虞姬对饮的情节中,编者逐渐糅合当代粤剧特色,如梆黄交替、小曲牌子穿插运用,并以「广州话」作为唱念基础;中段将舞台交给乐师们,演绎一幕两军大战的场口,让观众有如置身于战场一样;及后的〈乌骓〉及〈乌江自刎〉两节,不仅加强霸王项羽、虞姬及士兵的心理刻划,更透过创作新曲,尝试在传统旋律上加以推进。演员为了力求达致表演更上一层,不断尝试创新,加插了特别的身段及舞蹈形体动作,将角色营造得更立体。
由霸王回营掀起序幕,一幕幕与虞姬的对饮当歌,到后来霸王在英雄末路时表现出悲壮之气,虞姬义无反顾自刎殉情之凄美,烘托出项羽有血有泪的形象,不再只是一个败走乌江、心灵脆弱的悲剧英雄。故事最后更留有伏笔,值得让观众去思考霸王的最终抉择和编者的心思。整部作品以粤剧传统及创新交替出现的手法演绎,一方面保留了传统粤剧的套路及唱腔,以此展示创作团队对传统粤剧演绎技法的秉承与尊重,另一方面则表现对粤剧的铺排或情节能产生无限的可能。
粤剧
又称广东大戏。形成于广州地区,流行于广东、广西、香港和澳门,并传播到东南亚、美洲、欧洲等华人华侨聚居之地。声腔以梆子、二黄为主,兼唱高、昆牌子、民间说唱、小曲杂调。 2009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