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fication Action Needed Opt Out
Off
Notification Information Opt Out
Off
    Referenced Site
    Category
    Press release
    Short description
    西九文化區M+宣佈「M+進行」展覽系列第十回M+希克藏品: 中國當代藝術四十年將於太古坊ArtisTree舉行,展覽日期為2016年2月23日至2016年4月5日。是次展覽獲瑞信(Credit Suisse) 支持為主要贊助機構
    Thumbnail
    Title override
    「M+希克藏品: 中國當代藝術四十年」展覽登陸香港
    Alternative text override
    「M+希克藏品: 中國當代藝術四十年」展覽登陸香港
    Is External Article
    Off
    Weight
    100
    Content
    Title override
    張偉 福綏境公寓 1975 油彩紙本 26 × 19厘米 香港M+ 希克藏品
    Alternative text override
    張偉 福綏境公寓 1975 油彩紙本 26 × 19厘米 香港M+ 希克藏品
    Caption
    Copyright statement override

    西九文化區M+宣佈「M+進行」展覽系列第十回M+希克藏中國當代藝術四十年將於太古坊ArtisTree舉行,展覽日期為2016年2月23日至2016年4月5日。是次展覽獲瑞信(Credit Suisse) 支持為主要贊助機構。


    M+希克藏中國當代藝術四十年是由M+策劃的中國當代藝術品展覽,集中展示了M+希克藏品的代表作品。M+希克藏品是瑞士收藏家烏利.希克博士(Dr Uli Sigg)中國當代藝術藏品的精華所在,也是目前規模最大、展示中國當代藝術歷程最全面的系列藏品。展覽以研究為基礎,首次採取編年時序的策展手法,精要闡述過去四十年以來當代藝術在中國的萌芽發展。本次展覽將展出逾八十件藝術作品,涵蓋了油畫、水墨、雕塑、攝影、錄影和裝置等不同媒介,風格多樣,充份反映社會時代的變遷:從文革後期自發組織的藝術群體如「無名畫會」及「星星畫會」等的邊緣個性、九十年代西方消費主義衝擊下「玩世現實主義」及「政治波普」藝術家的激進實驗,直到奧運時代藝術家對中國與西方、傳統與現代等二元關係及社會介入等理念的反思,這些作品堪稱是中國當代藝術史的經典之作及理解現今中國蓬勃的藝壇之範本。


    展覽按時序分成三個篇第一部份(1974年至1989年)介紹從文化大革命後期「無名畫會」及「星星畫會」的地下藝術實驗,經過八五新潮時期的「池社」、「北方藝術群體」、「廈門達達」到1989年著名的「中國現代藝術大展」。本部份呈現藝術家如何在公共空間的邊緣,找到獨立個性的表達及思考,並在其後至1989年「中國現代藝術大展」的十五年間,探尋與主流的社會現實主義藝術之間尋找對話的方式。


    第二部份(1990年至1999年)介紹冷戰結束後中國的藝術生態及創作的多樣性。此時中國社會開始走進城市化及消費主義時代,這種社會變化為藝術家帶來新的創作契機,尤其是在國際層面上如何重新自我定位。新的身份認同令藝術家產生文化焦慮,從而激發了九十年代中期以來在行為藝術、攝影、錄像以及觀念等藝術領域出現大量激進的實驗性作品。


    最終部份(2000年至今)則圍繞「奧運」這一時代轉折點前後的中國社會展開。該時期的中國,正經歷史無前例的全球化及城市化急速發展。藝術家關注這些劇烈變化對日常生活及藝術創作帶來的影響,他們中的一些人也開始改變由純粹的政治視角出發進行創作的方式,轉變為將日常生活元素加入到創造中。更有一部份藝術家開始反思傳統與現代之間的二元論調,尋找自身與傳統的關係,試圖探索當代藝術創作、中國現實及文化定位之間更複雜的聯繫。藝術介入社會的問題也重新走進藝術家的視野。


    M+希克藏中國當代藝術四十年提供多個切入點,讓人們具體了解近四十年以來的藝術歷史發展的各種現象。是次展出的八十多件作品大部份都來自M+希克藏品。M+希克藏品共有1,510件,均來自於M+透過與中國當代藝術收藏家希克博士於2012年6月訂立的捐贈及購買協議所得的中國當代藝術品。希克博士在中國當代藝術收藏界享負盛名,M+希克藏品由他本人系統化地整理成博物館級收藏。這批作品具歷史文獻的價值,見證了當代中國藝術史上最活躍的時期。M+希克藏品是M+藏品其中重要的部份,M+藏品涵蓋視覺藝術、設計及建築、流動影像,敘述二十至二十一世紀視覺文化多中心、跨國界、跨文化的面貌。


    這次展覽包羅以下藝術家的作品(按英文名稱字母順序排列): 艾未未、曹斐、陳劭雄、池小寧、丁乙、方力鈞、馮國棟、耿建翌、海波、胡慶雁、黃銳、黃永砯、闞萱、李山、梁遠葦、林一林、劉香成、劉建華、劉煒、 劉韡、劉小東、路青、馬德升、邱世華、石心寧、宋冬、王光樂、王廣義、王晉、王克平、王蓬、 王興偉、翁奮、邢丹文、徐震、顏磊、楊福東、陽江組、尹秀珍、喻紅、余友涵、岳敏君、曾梵志、展望、張洹、張培力、張偉、張曉剛、鄭國谷和鄭子燕。


    這個展覽是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收藏的希克藏品首次在香港亮相,其後將陸續到亞洲各地展出。M+希克藏品曾在2014年於瑞典默奧大學(Umeå University)的Bildmuseet美術館展出,其後在2015年於英國曼徹斯特惠特沃斯美術館 (Whitworth Art Gallery) 展出,兩個展覽譽滿歐洲,吸引逾十三萬名訪客參觀。


    M+行政總李立偉博表示:「這個展覽在歐洲廣受歡迎,不僅突顯出藏品的重要性,並反映其與西方觀眾的相關性。我非常高興將這展覽帶到香港。雖然展覽於香港舉行時我已卸任行政總監,我仍然十分期待以專家顧問的身份慶祝這個M+開幕前的重要時刻。」


    希克博士表示:「我對在變幻莫測的社會環境和整個國家蛻變的氛圍下創作的作品感到興趣。中國當代藝術的歷史並不長,然而在將來回望時這段歷史時期會被認為非常重要。M+希克藏品希望引起大家對這段藝術史的批判性反思,並提供對中國社會在這段時期的清晰理解。我很高興藏品終於來到香港展出。」


    M+希克高級策展人視覺藝術皮力博士表示:「中國藝術在四十載中經歷重重挑戰,中國藝術家在追求藝術自由的過程中不斷回應藝術與國際及中國社會、政治及文化層面的之間複雜的互動。展覽挑選了M+希克藏品中多名重要藝術家的作品,展出七十年代末至今多元化的藝術作品,呈現中國當代藝術那扣人心弦的歷史片段。」


    瑞信亞太區首席營運官鄧敏思表示:「我們對於瑞信能夠成為西九文化區的M+希克藏品展覽的主要贊助機構而感到自豪。長久以來,瑞信一直對支持文化藝術活動不遺餘力,這是我們的企業文化理念的重要一環。香港是我們一些最重要客戶的據點,也是我們在亞太區的重要樞紐。我們與西九文化區管理局和著名的瑞士收藏家烏利.希克博士的合作,也彰顯了我們回饋社會的承諾。」


    自2012年起,M+舉辦M+進行展覽作為博物館大樓落成前展出不同形式作品的實驗性平台。M+進行包括:油麻地(2012年)、宋冬:三十六(2012年)、充氣!(2013年)、「你。」李傑(2014年)及流動的影像(2015年)。M+未來的展覽將繼續於西九文化區M+展亭舉行,M+展亭將於2016年夏季落成,而M+大樓則於2019年開幕。


    日期:
    2016年2月23日至4月5 日


    地點:
    香港鰂魚涌太古坊英皇道979號康和大廈1樓ArtisTree


    垂注


    學習活動: M+將舉辦一連串學習活動作為展覽的一部份,包括講座、導賞及為教師而設的活動,讓公眾進一步了解展覽的內容及深入探討中國當代藝術。


    M+放映:配合M+希克藏品: 中國當代藝術四十年展覽,專題放映系列M+放映第二回將於三月舉行。放映活動將於3月11日的週末於油麻地百老匯電影中心舉行,以影像回應是次展覽,展示多元及難得一見的流動影像作品,包括紀錄片、劇情片及藝術家的電影及錄像,它們都記錄了過去數十年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軌跡。


    關於M+


    M+是香港全新的視覺文化博物館,重點展示二十及二十一世紀來自香港、中國內地、亞洲以至全世界的藝術、設計、建築及影像。M+座落於全球最有活力的地區之一,將能在日益密切連繫的全球視野中為視覺文化記錄過去、透視現狀、貢獻未來。M+將會採取跨領域的嘗試,同時挑戰並遵守界別之間的規限,擔當不同的觀點、敍述方式和觀眾層面的交匯點。M+大樓預計於2019年啟用,現時M+已展開一系列公共節目及展覽,並開始收藏永久藏品。M+大樓由Herzog & de Meuron,聯同香港TFP Farrells和香港奧雅納工程顧問公司設計,位處西九文化區的中心,俯瞰維多利亞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