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fication Action Needed Opt Out
Off
Notification Information Opt Out
Off
    Referenced Site
    Space
    Venue
    Hero Media
    Title override
    自由爵士音樂節:即興實驗室
    Alternative text override
    自由爵士音樂節:即興實驗室
    Art form
    Event Date
    -
    Hide dates
    Off
    Thumbnail
    Title override
    自由爵士音樂節:即興實驗室
    Alternative text override
    自由爵士音樂節:即興實驗室
    Online
    Off
    Is free
    Off
    Short description
    香港和首爾、柏林、蘇黎世、蒙特利爾的樂手打破分野,釋放即興演奏的最大潛力,以不同組合創造無可複製的實驗
    Teaser
    不同城市的樂手打破分野,釋放即興演奏的最大潛力,創造無可複製的實驗
    Description

    即興實驗室是每年爵士音樂節中,大膽實踐自由即興精神的一環,讓身處不同地方,風格和背景相異的樂手即興合奏,共同締造一場不受拘束的音樂歷險。

     

    觀眾身處細盒,跟在場和線上樂手一同捕捉音樂由意念醞釀到高潮爆發的過程,感受樂手間默契流轉,經歷出其不意的聽覺衝擊。部分場次更有媒體藝術家參與演出,層次多元化。

     

    逾30個樂手參與,五場演出各有兩個組合,全部組合截然不同,朱肇階(Daniel Chu)、江逸天(Olivier Cong)、Loisey和鄺展維等香港代表現場演出,與不同城市的團隊透過直播互碰,包括身處首爾、帶來伽倻琴等韓國民族樂器的樂手;蒙特利爾康考迪亞大學的手提電腦樂團(laptop orchestra);以及在柏林和蘇黎世的前衛樂手,大家不妨打開耳朵搜索新奇的聲音。

     

    演出期間將進行線上直播,讓全球的觀眾可欣賞到此節目,詳情稍後公布。

     

    節目

    20221028日(星期五)晚上830
    柏林 |
    蘇黎世 | 香港

    第一節
    晚上8時30分至9時10分
    單簧管:吳漢紳(蘇黎世) Instagram
    鍵盤:朱肇階(香港)Instagram
    二胡:陸朗文(香港)Instagram
    色士風:Joan Jordi Oliver(蘇黎世)Instagram
    Electronics:孫禮賢(香港)Instagram
    小提琴:Iulia-Andreea Smeu(蘇黎世)Instagram
    第二節
    晚上9時30分至10時10分
    結他:黃時浩(柏林)Instagram
    小號:Carina Khorkhordina(柏林)Instagram
    Electronics:鄺展維(香港)Instagram、劉曉江(香港)Instagram、李穎姍(香港)Instagram

     

    2022年1029日(星期六)下午3
    香港

    第一節
    下午3時至3時30分
    鼓、敲擊:KITTLAU :: kittytrouble Instagram
    Electronics:劉曉江 Instagram、方芷晴 Instagram
    低音結他:黃德聰 Instagram
    新媒體藝術家:蘇浩文 Instagram
    第二節
    下午3時50 分至4時20分
    結他:陳天進 Instagram
    Eurorack:Loisey Instagram
    色士風:張珈朗 Instagram、雲天慈 Instagram
    媒體藝術家:司徒家朗 Instagram

     

    20221029日(星期六)下午530
    香港

    第一節
    下午5時30分至6時
    鼓、敲擊:陳濬人 Instragram
    單簧管:馮逸山 Facebook
    琵琶:林灒桐 Facebook
    無品結他:Adam Neutron Instagram
    媒體藝術家:2hz Instagram
    第二節
    晚上6時30分至6時50分
    結他:陳天進 Instagram
    Electronics:鄺展維 Instagram
    Electronics、結他:林頌恒 Instagram
    二胡:陸朗文 Instagram
    媒體藝術家:EJAR 東玉藝興 Instagram

     

    20221030日(星期日)下午2
    蒙特利爾 |
    香港

    第一節
    下午2時至2時30分
    Electronics: CLOrk-Concordia Laptop Orchestra(蒙特利爾康考迪亞大學)Facebook
    結他:Edward Chiu(香港)Instagram
    Electronics:劉曉江(香港)Instagram
    Eurorack:Loisey(香港)Instagram
    第二節
    下午2時50分至3時20分
    Electronics: CLOrk-Concordia Laptop Orchestra(蒙特利爾康考迪亞大學)Facebook
    低音大提琴:馮晟晞 Instagram
    結他:James Hedges@假日貞操 Instagram
    色士風:Scott Murphy Instagram

     

    20221030日(星期日)晚上630
    首爾 |
    香港

    第一節
    晚上6時30分至7時10分
    大笒:Dasom Baek(首爾)Instagram
    奚琴:Kang-san Lee(首爾)Instagram
    玄琴:In-a Kang(首爾)Instagram
    合成器:江逸天(香港)Instagram
    二胡:陸朗文(香港)Instagram
    結他:崔展鴻(香港)Instagram
    低音大提琴:馮晟晞(香港)Instagram
    第二節
    晚上7時30分至8時10分
    伽倻琴:徐廷旼(首爾)Instagram
    揚琴:Hwiseon Choe(首爾)Instagram
    低音提琴:In-hwan Choi(首爾)Instagram
    合成器:江逸天(香港)Instagram
    低音大提琴:馮晟晞(香港)Instagram
    單簧管:馮逸山(香港)Facebook
    琵琶:林灒桐(香港)Facebook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25周年紀念

     

     

    藝創明天

    此為「藝創明天」節目之一,由香港賽馬會獨家贊助。

     

    獨家贊助機構:

    香港賽馬會

     

    支持機構:

    駐香港韓國文化院

     

    項目夥伴:

    CLOck - Concordia Laptop Orchestra

     

    Zurich University of the Arts

    Event accordion
    詳細資料
    年齡限制

    6歲以下恕不招待。

    備註
    • 演出期間,部分時間會出現強光、閃光、巨響、重低音聲效及煙霧效果。
    • 建議觀眾在演出前15分鐘到達表演場地,遲到者須待節目適當時間方可進場。
    • 為配合政府防疫工作,以及保障公眾、入場觀眾與員工的安全,本節目現已調低入座率。場地將因應嚴控疫情的需要而調整入場規則及座位安排,請密切留意節目的最新公布。
    • 為確保觀眾、表演團隊及職員安全,請遵守以下措施:
    • 主辦機構保留更改節目的權利。
    查詢

    票務查詢:
    (852) 2200 0022, ticketinfo@wkcda.hk

     

    節目查詢:
    (852) 2200 0011 (活動當日查詢熱線), freespacejazzfest@wkcda.hk

    惡劣天氣安排

    如八號或更高之熱帶氣旋警告信號或黑色暴雨警告於活動開始前3小時仍然生效,是次活動將會取消。

    Description title
    简介
    Date and time

    2022年10月28日(星期五)
    晚上8時30分

    2022年10月29日(星期六)
    下午3時、下午5時30分

    2022年10月30日(星期日)
    下午2時、晚上6時30分

    演出長約1小時40分鐘,包括一節20分鐘中場休息。

    Venue

    西九文化區藝術公園
    自由空間細盒

    Tickets
    $100

    門票於2022年9月26日(星期一)上午10時起公開發售。
    Tab title
    藝術團隊
    Content Tab1
    藝術家
    柏林
    黃時浩

    結他

     

    1981年出生於美國明尼阿波利斯,於香港成長,現居德國柏林。曾在明尼蘇達大學修讀心理學,及於Institute of Production and Recording(IPR)學習聲音製作。除了以獨奏演出,他亦曾在不同樂隊中演出,包括BISTRE、Panomorph和möbelgruppe,曾合作的樂手包括Fredrik Rasten、Siri Salminen、Johnny Chang、Matthias Müller、Guilherme Rodrigues、Brad Henkel、Ute Wassermann、Sayori Izawa、Yan Jun、Beat Keller、Quentin Tolimieri和Derek Shirley。他曾於Edition Wandelweiser、Creative Sources和Inexhaustible Editions等唱片公司發表個人和團體音樂作品。

     


    Carina Khorkhordina

    小號

     

    攝影師和小號手,1991年出生於俄羅斯加里寧格勒,於2014年移居柏林。除了用小號創作和參與音樂會演奏外,她還在柏林的公共空間進行一系列定點藝術表演;這些演出以短片形式呈現與不同音樂家的合作成果,匯集了她對城市空間、發掘小號的可能性、現場錄音、影像記錄和攝影的濃厚興趣。2017年起,她一直參與即興音樂和實驗音樂的演出,以及不同的合作計劃。現時活躍的演出形式包括和Eric Bauer組成二人組合,及與Eric Bauer、Burkhard Beins和Wolfgang Seidel組成樂隊Slurge,以及參與柏林的Klub Demboh演出。

    蘇黎世
    吳漢紳

    色士風

     

    活躍於多個室內樂團、管樂團和管弦樂團的古典色士風演奏家。以一級榮譽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色士風演奏專業後,先在維也納進修,及後於蘇黎世藝術大學修讀古典音樂表演碩士課程,專攻獨奏。為香港電台2021年的「樂壇新秀」之一,並開始錄製一系列電台、電視及音樂會節目;2013年聯同色士風演奏家陳冠文於亞洲巡迴演出,之後更獲邀到泰國瑪希敦大學舉行大師班。他亦是香港小交響樂團、香港管弦樂團以及維也納世界著名色士風五重奏Five Sax的成員。新冠疫情肆虐期間,他仍積極在歐洲各地表演和開辦大師班,並由2019年起成爲香港演藝學院教員之一。

     


    Joan Jordi Oliver

    色士風

     

    Joan Jordi Oliver是來自西班牙的色士風演奏家、作曲家和音樂製作人,常駐蘇黎世。他致力於新音樂和實驗音樂的創作,並探索色士風演奏的極限。他在近作中探索環境音樂(ambient music)與持續音音樂(drone music)的關係,更創作了幾張實驗性電子音樂專輯。他曾以團體及獨奏者的身份於歐洲、美國、加拿大及亞洲各地演出。

     


    Iulia-Andreea Smeu

    小提琴

     

    Iulia-Andreea Smeu(KITE)是一位羅馬尼亞跨界藝術家,現居瑞士巴塞爾。結合其古典音樂小提琴演奏的背景,她利用電聲和電子聲效、口語和視覺元素(影片),建構了自家的的概念和藝術世界。她在藝術實踐中,致力通過「去技能化」及「捨棄傳統標籤」的形式,去探索混合表達形式的潛力。

    香港
    朱肇階

    鍵盤

     

    香港出生的鋼琴家、作曲家、編曲家、監製及音樂總監。擁有豐富的自由即興經驗,曾與不同界別的藝人及樂手合作。與聲音設計師hirsk及鼓手Blue Kwok於2018年創立電子原音組合manvsmachine,曾於慕尼黑、上海、香港等地音樂節演出。2021年參與自由爵士音樂節節目「自由空間樂團 X 朱肇階——樂戲」,同年舉行個人鋼琴獨奏音樂會Extremes。於2022年3月擔任「林家謙 X 雷同二友MOOV線上音樂會」音樂總監;2022年7月以鍵盤手身份參與「自由空間樂團越流行:再現Kraftwerk」演出,及於Wontonmeen以鋼琴獨奏形式演繹張國榮的抒情歌曲。

     


    陸朗文

    二胡

     

    現居香港的二胡樂手和聲音藝術家,演出跨越不同流派,創作靈感來自民族樂器、電子合成器和現場錄音,同時亦被電子音樂的生成潛力,以及自然聲景的奇妙所吸引。為了延展聲音體驗,近作特意採用不同實踐形式,包括空間聲音設計、創意編碼、裝置、遊戲設計和示波器動畫等。

     


    孫禮賢

    電子

     

    孫禮賢,香港作曲家及跨領域藝術家。作品多數以音樂、聲音、聆聽為出發點。音樂會作品、配樂、交互編程、錄像文章、聲音藝術、裝置藝術及媒體藝術皆是他的創作範疇,藉此探討對自身及其環境的所思所感。孫氏近年活躍於劇場創作,2022年於不加鎖舞踊館年度製作《品品》擔任聲音設計。近期跨領域創作《走走》與藝術家鄭雅茵探索聲音、虛擬導航及運動中的身體的層疊關係。

     


    鄺展維

    電子

     

    鄺展維是香港作曲家。他的創作重點是管弦樂、室內樂、特定地點的音樂以及脫離音樂會音樂範式的跨學科作品。將音樂視為體驗情境,鄺的作品經常關注聲音和聆聽所揭示的時空感性、並列表演實踐的折衷主義、場地特異性以及音樂形式和流派的表演性。鄺的音樂曾在亞洲和歐洲流行。他最近的合作夥伴包括倫敦愛樂樂團、香港小交響樂團、Ensemble recherche和琉森音樂節等。

     


    劉曉江

    Electronics

     

    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作曲及電子音樂學士學位課程,並於香港城市大學獲得創意媒體藝術碩士學位。其作品跨越作曲、現場表演和視聽藝術,並曾在各地不同音樂節上演出,包括台灣的亞洲作曲家聯盟大會暨音樂節、香港藝術節、意大利highSCORE音樂節,以及樂・誼國際音樂節。近期參與的戲劇音樂作品包括《浮士德》、《梅瑟原則》和《The World Was Once Flat》等。

     


    李穎姍

    電子

     

    生於香港,作品多糅合裝置與表演,透過聆聽與世界連結,以藝術創作表達對自身及他人的可能性之探索。近期鑽研自然療法,關注身心靈。其裝置作品曾於各個藝術節亮相,包括香港2020–2021塘食源野藝術節、新加坡2019 Playfreely音樂節及日本2017 ART CAMP TANGO藝術節。

     


    KITTLAU :: kittytrouble

    鼓、敲擊

     

    本地獨立樂隊觸執毛的鼓手。樂隊活動以外,亦經常與不同音樂藝術創作單位及劇團合作。在2016至2019年間,為風車草劇團多部舞台劇擔任音樂創作及現場演出,包括「忙與盲」第二部曲《阿晶想旅行》、《米線女戰士》等;2021年參與作曲家江逸天於自由空間創作的音樂影像作品《解讀米諾的夢》和《I’m afraid of》的現場配樂等。2021年開始投入短片配樂、聲音設計等創作。他同時亦是日本Canopus Drums和瑞士樂器製作公司Paiste Cymbals的代言人。

     


    方芷晴

    電子

     

    方芷晴是位聲音設計師和媒體藝術家。她在香港演藝學院攻讀戲劇及娛樂藝術學士學位,專攻音響設計。在香港演藝學院學習期間,她曾參與多項製作並擔任音響設計師。

     

    方芷晴是新媒體藝術團體Plankton的成員。主要的媒體藝術表演和項目包括:《Oo.ll.oO Against Alienation in Our New Normal》,「TechBox - art TALKS tech」:TEA Student Ensemble,《聲音下寨#37》。

     

    最近,方芷晴對電路彎曲藝術和音頻/視覺產生了興趣,以擴大她在聲音和視覺交界處的工作。

     


    黃德聰

    低音結他

     

    黃德聰近年在多個本地及海外的爵士音樂節中演出,包括北山音樂節、臺灣爵士音樂節等。2014年他與本地三位爵士樂手組成爵士樂組合In One Stroke,於2016年推出首張同名專輯,2016至2017年於歐洲及台灣演出。

     

    他們亦在2018年參與了爵士樂馬拉松音樂會,與世界知名的爵士樂小號手Alex Sipiagin在伊利沙白體育館一同演出。同年,黃德聰亦參與了關家傑四重奏在文化中心,由康文署舉辦的爵士樂示範講座系列。在2019年,黃德聰以項目總監的身份參與康文署舉辦的文化大使計劃,於全港18區舉行一連串的表演和工作坊。

     


    蘇浩文

    新媒體藝術家

     

    蘇浩文就讀於香港演藝學院,主修聲音設計。他在學校期間一直從事與媒體相關的節目,一直擔任節目的技術助理。他幫助設計師組織信息並為學生的畢業作品《Moan》進行mapping。在去年9月於自由空間首次亮相的「Art TALKS tech」中擔任實驗室助理,幫助學生藝術家提出想法並完成技術任務。

     

    在「Art TALKS Tech」之前,蘇浩文參加了「Art Before Tech」,在香港演藝學院展出了他自己的多媒體作品《We》。最近,他亦參與了學院劇作《Song of Innocence and Experience》,擔任視頻技術支持。

     


    陳天進

    結他

     

    爵士結他手及劇場演員,活躍於多個音樂及藝術單位,包括本地獨立樂隊Bad Math、沙田藝術團體TCKR和爵士樂團Fountain Collective,2021年與友人共同創辦Fountain de Chopin,致力在香港推動爵士樂普及。他亦曾於香港藝術中心、自由空間大盒等多個場地演出。

     

    2019年加入香港青年爵士樂團,接受多位本地爵士音樂人指導,2020年至2021年為羅尚正和張駿豪領導的Ensemble Transience學員,亦完成鄧樹榮戲劇工作室為期兩年的專業形體戲劇青年訓練課程。

     

    最近演出包括本地藝術家Jonathan Yang在自由空間的跨流派音樂表演《Vent!》。

     


    Loisey

    Eurorack

     

    生於屯門的獨立電子音樂製作人、聲音設計師、配樂師和現場表演者。他以幽玄靜謐的古典鋼琴,配合不同樂器的音樂旋律,並巧妙融合IDM元素,發展出極具個人特色的音樂風格。2020年創辦了電子/饒舌音樂廠牌Alevia Records;2021年組建了融合電子爵士樂的樂隊Code。

     


    張珈朗

    色士風

     

    香港爵士色士風演奏家。由十歲開始學習古典色士風,大學時對爵士樂產生興趣。於悉尼畢業後,於2019年回港發展音樂事業,曾在留白Livehouse、Lost Star Livehouse、Wontonmeen、Visage One等不同場地的爵士樂活動中演出。他亦曾參加自由爵士音樂節、香港青年爵士樂團、瞬.樂團等較大型節目或團體的爵士樂演出。他積極參與和音樂相關的教育工作,並與其他本地爵士音樂人共同創立了爵士團體Fountain de Chopin,旨在推廣香港爵士樂文化。

     


    雲天慈

    色士風

     

    香港爵士色士風演奏者和教育者、爵士團體Fountain de Chopin成員,曾於新西蘭學習音樂。他積極在不同場地、跟不同單位合作演出,包括大大小小的樂團、大樂隊、fusion jazz樂隊、流行樂隊,亦曾參與現場直播演出、學校巡迴演出等。喜愛並勇於嘗試演奏嶄新、獨特的音樂,並希望藉此聚集更多志同道合的學生和音樂人,一同進入香港爵士世界。

     


    司徒家朗

    媒體藝術家

     

    2021年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舞台及製作藝術學院,主修聲音。在學時主要創作《420 Bad Trip》、《二零二零》、《吟》、《日落音樂會》。同年創立了媒體藝術品牌「色相Coloration.img」,並為媒體藝術團隊NATP聯合創辦人之一。

     


    陳濬人

    鼓、敲擊

     

    陳濬人(Adonian Chan)為器樂搖滾樂隊tfvsjs的吉他手,亦是電子流行歌手Yuki Lovey的鼓手。他的樂隊tfvsjs發行了兩張專輯equal unequals to equalzoi,樂隊曾在多個音樂節上演出,包括Summer Sonic(東京)、Synchronicity(東京)、Sound of Munich Now(慕尼黑)、T Festival(台北)、草莓節(北京)、Clockenflap(香港)等。他也是設計公司叁語(Trilingua Design)的設計總監、香港北魏真書設計師,deTour設計節2020和2021的設計策展人。此外,他還將自己的音樂和設計融為一體,設計包括光與噪音裝置《城無所 吶無聲 字無言 漫無滅》,以及公共藝術裝置──鍾琴乒乓球桌《回彈的迴響》。

     


    馮逸山

    單簧管

     

    香港單簧管演奏家,香港創樂團(HKNME)核心成員,無極樂團及自由空間樂團成員。2016年起參與不同節目的演出,包括上海新音樂週、首爾國際電腦音樂節、香港藝術節等。他亦曾於香港、澳門、汕頭和曼徹斯特舉辦多場獨奏音樂會,包括2021年由康文署主辦之「音樂顯才華」系列其中一場獨奏會。馮逸山亦在資深鋼琴家羅乃新於2021年成立的LENK四重奏中擔任單簧管手。

     


    林灒桐

    琵琶

     

    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中樂系,常以琵琶及阮琴演奏家身份,與編舞家、劇場導演及不同藝術團體合作,主要負責現場演奏及即興音樂創作。2003年參與成立無極樂團,現為團長。

     

    近期參與的演出包括2016年芬蘭Kumho夏季音樂節、香港舞蹈團《紅樓・夢三闋》及《觀自在》、江蘇省演藝集團歌劇舞劇院《香君・夢》、無極樂團《無極爵躍》及《一任逍遙》音樂會、多媒體音樂劇埸《致最相似的人》等。

     


    Adam Neutron

    無品結他

     

    自學音樂的多樂器演奏家。愛好即興音樂,以用非正統方法演奏結他及各種弦樂器見稱。憑藉來自多個領域的知識,他不斷探索解構現有樂器的方法,並打造自己的樂器。他目前在器樂搖滾樂隊John Travoltron擔任結他手,亦曾是不同即興音樂合奏團的創始人和領隊,例如Brown Note Collective和實驗搖滾樂隊Spermatic Chord等。

     


    2Hz

    媒體藝術

     

    香港視覺藝術家。透過TouchDesigner等工具和數據改裝(databending)方法,設計及產生視覺元素。其作品專注捕捉人類的細緻情感,將視覺和音樂語言結合,化成原始的感官體驗。他曾以導演身份,替Loisey、MAKA、Smoke in Half Note、Sexy Hammer等音樂人和樂隊創作音樂錄像和現場錄影。他還曾為King Ly Chee、Code、Project 9、Parallel Horizons、Y5、Novel Friday、Anna HisbbuR等樂隊和hip-hop音樂人創作現場視覺設計。

     


    林頌恒

    電子、結他

     

    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音響系統設計藝術學士學位課程。一直活躍於音響工程領域。除了參與製作之外,他還創立了藝術團體NATP和Nocere & Co.,致力於在沉浸式空間中探索不同媒介合作的可能性,並專注於視覺和聲音的跨媒體合作,將光與聲音的獨特美學融入沉浸式的表演和藝術裝置當中。

     


    EJAR(EASTERN JADE Art Renaissance)

    媒體藝術

     

    成立於2020年,由香港藝術團體組成的獨立非牟利藝術機構,致力於香港營造更具活力、中西合璧的文化氛圍。

     


    Edward Chiu

    結他

     

    是香港唱片製作人兼音樂人。他是樂隊A New World If You Can Take It的創始成員,在隊内擔任低音結他和合成器樂手;樂隊曾在世界各地演出,包括上海、台北、巴黎、雷克雅未克等。曾與多位歌手和樂隊合作,包括Christopher Owens、黃耀明、觸執毛、陳奕迅、周國賢和謝安琪等。自2018年起與媒體藝術家合作。曾擔任梁基爵於香港視覺藝術中心《籠裡的十八種風景》的表演者之一,並於2019年與媒體藝術家林欣傑合作,擔任《晝鳴曲》沉浸式媒體藝術之旅的作曲家和聲音設計師。

     


    江逸天

    合成器

     

    作曲家,為音樂品牌Raven & The Sea創辦人之一。2016年旅居歐洲,回港後獲邀在Wow and Flutter主辦的音樂活動「本地薑週末」,以及Clockenflap音樂節演出。2018及2019年受香港芭蕾舞團和上海大劇院委約創作,近期為北京導演田壯壯的電影譜曲。他於2018年參與「自由空間・創作:舞・樂互碰」,成果於香港芭蕾舞團的《香港酷》中演出。曾參與Freespace Mixtape Vol. 2及3,2021年於自由空間參與節目「In Sync:聲畫交織」,演出《解讀米諾的夢》,該作品進一步發展成《I am afraid of》。他亦是自由空間樂團其中一位音樂總監。

     


    崔展鴻

    結他

     

    香港作曲家、結他手,積極參與文化及音樂創作。畢業於伯克利音樂學院作曲系,並考獲獎學金。曾為慈山寺、Boston ALEA III室樂團、香港芭蕾舞團撰寫原創音樂,亦為舞台劇《騷眉勿擾》、《情敵勸退師》擔任音樂總監。近年參與電影配樂製作,曾為芬蘭導演米卡.郭利斯馬基電影《程大師》(2019)監製片尾曲,配樂作品包括《再見UFO》(2019)、陳果電影作品《鬼同你住》(2021)。曾獲邀參加國際音樂節EUROPAfest及多個亞洲音樂節,同時活躍於流行音樂製作及演出,合作歌手包括李玟、謝安琪及王菀之等。

     


    馮晟睎

    低音大提琴

     

    擅長古典、爵士、實驗性音樂,並活躍於多個爵士樂團、大樂隊及音樂會的演出,熱衷於探索和開拓音樂邊界。他與友人組成爵士樂隊Rootless Voyagers,曾受邀在不同活動演出,包括2019年康文署舉辦之爵士馬拉松、2020年及2021年西九文化區自由爵士音樂節等。他亦曾獲邀參與雷柏熹爵士大樂隊的演出。爵士樂活動以外,亦與許多不同界別的音樂人合作,包括江逸天、岑寧兒、JB、manvsmachine等。現為自由空間樂團成員。

     


    Scott Murphy

    色士風

     

    色士風和單簧管演奏家Scott Murphy於2014年畢業於蘇格蘭皇家音樂學院,2018年移居香港後,迅速成為本地音樂界的活躍成員。曾與傳奇結他手John Stowell、鼓手Kendrick Scott、色士風手Will Vinson和爵士結他手Eugene Pao等同台演出。曾於香港、歐洲、中國內地和日本等地,與不同類型的演奏家一同演奏他自家的作品。

    蒙特利爾
    CLOrk──Concordia Laptop Orchestra

    電子

     

    蒙特利爾康考迪亞大學的電子原音音樂樂團,旨在提供開放的平台,在聲音、音樂、視覺、認知、敘事性的、遊戲化等各種形式上,集體即興創作。樂團由Eldad Tsabary於2011年成立,至今已與數十位知名藝術家合作過,包括Ariane Moffatt、QUADr、Orchester symphonique de l'Isle、Chris Chafe等。樂團不受風格或技術限制,本著集體想像、對聲音的熱愛和富包容性的共同創作理念,集結不同背景、界別的成員和合作單位。

    首爾
    徐廷旼

    伽倻琴

     

    伽倻琴演奏家及作曲家。她從生活中擷取靈感,以25弦伽倻琴創作音樂,並積極與多種音樂風格的藝術家合作。為韓國傳統音樂二人組合숨[suːm]的成員,在專注海外演出及交流的九年間,曾赴英國Womex、澳洲及紐西蘭Womad、美國SXSW等音樂節舞台演出。自2016年起,以伽倻琴獨奏者的身份發表音樂,包括首張專輯和樂譜《COSMOS25》,隨後於2019年發行的《HOME》,以及2021年推出的第三張專輯《UTOPIA》,其中《COSMOS25》獲提交參與第60屆格萊美獎「世界音樂專輯」獎項。

     


    Hwiseon Choe

    揚琴

     

    韓國揚琴演奏家,現任Gyeonggi Sinawi Orchestra的首席揚琴和組合Coterie CAIN成員。除了是位傑出的傳統音樂家,Hwiseon Choe也活躍於即興音樂和不同的音樂協作,演奏爵士樂及即興演奏。多年來曾與首爾愛樂樂團、樂隊Jambinai和爵士歌手羅玧宣等合作,並在「世界音樂節@臺灣」和Jarasum Jazz Festival等音樂節演出。

     


    In-hwan Choi

    低音大提琴

     

    活躍於爵士樂、流行音樂和世界音樂創作和演奏,是不受音樂流派束縛的低音提琴手。他透過豐富的表演經驗和創作,展示對各種音樂類型的透徹理解。現為探戈和爵士樂隊La Ventan的成員,亦為結合爵士樂和韓國傳統音樂的組合Music Group NAMU中一員,同時擔任多個項目的音樂總監。

     


    Dasom Baek

    大笒

     

    作曲家、講師和演奏家,以大笒、小笒、短簫和笙簧等韓國傳統樂器創作及演奏現代音樂。她是韓國國家無形文化財第45號保有者,目前正在首爾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她活躍於國內外音樂圈子;作為獨奏家,曾與KBS國樂樂團演奏協奏曲,並在首爾的國立國樂院舉辦過獨奏音樂會;於2019年獲選為紐約Art Omi:Music的駐場藝術家,以及獲邀於2021年SXSW音樂節演出。2020年8月發行首張專輯《무(無):Nothingness》。

     


    Kang-san Lee

    奚琴

     

    韓國傳統樂器奚琴的講師和演奏家。為韓國藝術綜合大學的學士和碩士畢業生,最近考獲漢陽大學的音樂藝術博士學位。作為獨奏家,他曾為國立國樂院的YouTube頻道演奏韓國傳統曲目《Ji Young Hee ryu Haegeum Sanjo》,並參與韓國文化基金會主辦的演出等。Kang-san Lee曾贏得韓國藝術綜合大學比賽和東亞國樂比賽。他目前參與多項演出,同時研究奚琴的歷史變遷,並準備舉辦演講音樂會。

     


    In-a Kang

    玄琴

     

    韓國傳統弦樂器玄琴音樂家,畢業於韓國藝術綜合大學,主修韓國傳統音樂。在2015年獲提名「新晉藝術家」,並在韓國廣播公司(KBS)主辦的國樂比賽中獲得銀獎。擅長糅合韓國傳統樂器,以及不同感覺和音樂風格創作。她熱衷於將玄琴應用到不同範疇的表演藝術,曾製作和參與舞蹈劇、韓國傳統音樂劇、木偶戲等演出。

    Tab Priority Display
    Tab to be displayed as the first tab
    Tab Priority Display
    Tab to be displayed as the second tab
    Tab Priority Display
    Tab to be displayed as the third tab
    Content Owner
    Content Approver
    Web Team & Publishers
    Chinese, Traditio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