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in
Content
位于西九文化区的崭新视觉文化博物馆M+,继续致力于推广行为艺术,除了呈献香港、亚洲以至世界其他地方的当代艺术实践,还旨在梳理行为艺术的历史脉络。 M+今天宣布推出「M+ 艺活」,一个行为艺术而设的系列,每年举办两次,汇聚知名和新锐行为艺术家。「观演之间」是「M+ 艺活」的开幕首展,带来五位不同世代亚洲艺术家的作品,他们的艺术实践特别注重身体,并且探索观众的角色。其中两位艺术家更会呈献特别为这次展览创作的委约新作。 「M+ 艺活:观演之间」将于2018年6月1日至3日在香港艺术中心的歌德学院举行。
「M+ 艺活:观演之间」邀得五位艺术家——来自香港的魂游和庄伟、印尼的Tisna Sanjaya、台湾的林人中,以及生于中国、现于德国生活的段英梅,他们会探索如何把观众纳入创作过程,令观众的角色从被动见证变成主动介入。展览邀请公众思考「观众」作为艺术意义的主体和创造者的定位,为作品带来耳目一新、出乎意料的结果。
M+行政总监华安雅女士强调,对于M+这间植根香港、放眼全球的跨领域博物馆来说,「M+ 艺活」系列的意义举足轻重:「『M+ 艺活:观演之间』展览,得到同样致力促进创意交流的文化机构香港歌德学院支持,使我们深感荣幸。『M+ 艺活』系列的性质,是邀请观众于艺术创作过程中扮演积极的角色。M+矢志为大众提供崭新、多元的文化体验,在位于西九文化区的永久馆址落成开幕前,该系列会继续巩固博物馆这方面工作的基础。」
两位来自不同世代的本地艺术家魂游、庄伟,将分别为「M+ 艺活:观演之间」展览呈现全新委约作品,探讨社会秩序与价值观的议题。魂游聚焦本土脉络,探讨归属故土的意义。庄伟剖析世界各地抗议示威的历史,以及对抗冲突何以也可被视为温文尔雅的行动。Tisna Sanjaya的行为演出邀请观众与他一起穿越庞杂的装置,揭示宗教不公和环境破坏等议题,探索传统仪式,抒发对宽容社会的渴求。林人中同样探讨仪式的概念,以及身体与时间在特定社会空间中的关系,他邀请观众与他经历一系列预设的动作和交流,深思公共和私人的相遇。段英梅于九十年代成为划时代的「北京东村艺术家」一员,决意投身行为艺术。这次她继续带领观众踏上个人的旅途,透过亲密接触及鼓励设身处地的视野,探索人类行为与社会惯习。
策划「M+ 艺活:观演之间」的M+视觉艺术副策展人邓奕婷,阐明有可能借着「M+ 艺活」发掘以对话和合作连系观众的新途径:「我十分高兴能够在M+开展新的展览系列,聚焦令人振奋而稍纵即逝的艺术实践。『M+ 艺活』系列旨在改变公众对行为艺术这种当代艺术创作形式的看法,并思索艺术家如何运用身体回应周遭的世界。『观演之间』作为『M+ 艺活』的开幕首展,重新界定艺术家和观众之间的关系,并打破传统的界线,务求创造新颖和意想不到的体验。」
M+早于2015年便已举办首个以行为艺术为重点的节目──「M+ 进行:艺活」,在香港多个地点举行一系列展览和场地特定的展演。 「M+ 艺活」就是以此活动为基础发展,让观众透过一逝不返的现场展演,当下与艺术家直接连系。 「M+ 艺活」将激发好奇心和扩阔思维,并就展演作为一种艺术表达方式,与香港市民展开对话。在M+大楼启用之后,现场展演将会融入展厅及其他空间,促进博物馆、艺术家和观众之间的持续对话。
「M+ 艺活:观演之间」由M+视觉艺术副策展人邓奕婷、M+策展助理郭芷凝、策展实习生许慧诗策划。
垂注
有关M+
M+是崭新的博物馆,致力于收藏、展示与诠释二十及二十一世纪的视觉艺术、设计及建筑、流动影像,以及香港视觉文化。位于香港西九文化区的M+正在兴建,建成后其规模可媲美世界知名的现当代视觉文化博物馆,矢志于跻身世界顶尖文化机构之列。我们冀以香港中西荟萃的历史特色为基础,从身处的斯时此地出发,为二十一世纪亚洲创立一座别树一帜的新型博物馆。
有关西九文化区
坐落维港旁边的西九文化区,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文化项目之一,集艺术、教育及公共空间于一身。西九文化区的愿景是为香港创造一个多姿多彩的文化地带。当中占地23公顷的公共空间包括西九公园,及长达两公里的海滨长廊,同时设有多个表演场地和博物馆,制作及上演世界级展览、演艺节目,以及其他文化艺术活动。
附件
基本资料
展览详情︰
「M+ 艺活:观演之间」
日期:
2018年6月1日至3日
地点:
歌德学院(香港湾仔港湾道二号香港艺术中心十四楼)
时间:
6月1日(五),晚上7时至10时
6月2日(六),下午12时至5时
6月3日(日),下午12时至5时30分
免费入场。更多资料请按这里,或浏览 mplus.org.hk。
其他活动:
《艺术家对谈:香港的行为展演与社会变革》──魂游与庄伟
6月2日(六),下午5时30分至晚上7时
《绘画艺术家工作坊:香料绘画》──Tisna Sanjaya
6月3日(日),下午3时至4时
费用全免,名额有限,须预先到这里作网上登记。
展演作品
魂游:《一滴两点之西九靓地王(谨向所有和平革命者致敬)》
6月2日(六),下午2时至3时
庄伟:《未来演习:警察训练》
6月2日(六),下午3时半至5时
6月3日(日),下午12时至1时
Tisna Sanjaya:《九十九张红毡》
6月1日(五),晚上7时半至9时
6月3日(日),下午4时半至5时30分
段英梅:《我香港的好朋友们》
6月2日(六),下午12时至1时30分
6月3日(日),下午1时半至2时30分
林人中:《清洁服务》
6月1日(五),晚上7时半至10时
6月2日(六),下午12时至5时
6月3日(日),下午12时至5时30分
更多资料,请浏览https://www.westkowloon.hk/tc/whats-on/current-forthcoming/m-live-art-audience-as-performer
艺术家
林人中
(1984年生于台北,现于巴黎生活及工作)
林人中是行为及视觉艺术家,作品包括编舞、一对一展演以及现场装置。他以自己的身体为主要创作媒介,透过观众的参与,探讨亲密感、时间和日常仪式的概念。他不断寻求与他人的新接触,以观察身体如何分别在公私场域中触发动机和开展意义。另外,他亦从视觉艺术、剧场和舞蹈领域的历史叙述中汲取灵感,带来新的理解与诠释。林人中2010年于国立台湾艺术大学获表演艺术硕士学位,自此多次于展览和艺术节展演其作品,包括2017年台南阿川国际行为艺术节;2016年台北双年展和新加坡DanzINC 艺术节;2015年芝加哥Rapid Pulse 艺术节等。林人中最近参与发起及策划「亚当计划– 亚洲当代表演网络集会」,为亚洲艺术家创造对话、合作以及交流的网络。
段英梅
(1969年生于黑龙江大庆,现于德国布伦瑞克生活及工作)
过去的十八年间,段英梅以亲身展演的现场作品为主要创作形式,以动作和社交互动探讨恐惧、欲望、孤寂和快乐等普世的人性本能;她在行为展演中融入幻想和故事叙述的元素,检视和了解个人与日常的经验。段英梅亦运用声音、录像和装置构成情境实验,进一步探问约定俗成的社会行为。其创作纳入观众、并期待他们能从中观照出一部分自己,反映了艺术家与他人连结的渴望。段英梅于九十年代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修习油画,但不久后加入因其极端的身体表达手法而成名的前卫艺术团体──北京东村。其间她参与了数次极具代表性的集体作品,包括被视为中国当代艺术史上最早的集体行为艺术作品之一的《为无名山增高一米》。段英梅于2000年负笈德国布伦瑞克艺术大学,师从行为艺术先驱Marina Abramović,以及身兼电影制作者和行动艺术家的Christoph Schlingensief学习,两人皆对她影响至今。段英梅曾在许多国际展览和艺术节中展演作品,包括2015年瑞士贝勒耶基金会美术馆、2014年第19届悉尼双年展、2011年瑞典Lilith Performance Studio、2007年第52届威尼斯双年展,以及2005年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Marina Abramović策划之展览。
庄伟
(1990年生于广东,现于柏林及香港生活并工作)
庄伟的创作运用多种媒介,包括现场展演、录像、摄影和场域特定装置,探究集体与个体的互动、时间与空间的政治,以及真实与想像的未来。庄伟经常与其他演出者共同展演作品,进一步探索于社会意义下被统一的身体。庄伟获香港浸会大学视觉艺术院的视觉艺术学士学位,后负笈德国威玛包浩斯大学,获颁公共艺术及新艺术策略艺术硕士学位。近年参与的联展包括2017年柏林布兰登堡基金会和世界文化中心的展览; 2016年威玛包浩斯美术馆的展览和光州媒体艺术节;以及2014年莫斯科国际青年艺术双年展。另外,庄伟获选参加2016年Burger Collection 艺术家奖学金计划,以及获颁2014和2015年的Bauhaus Essentials 大奖。其个展「An Artistic Archive of Borders」将于2018年在Kunstraum München举行。
魂游
(生于香港,现于香港生活及工作)
魂游是跨领域的艺术家和研究者,专注于行为展演,经常大胆直面公共场域中关于文化差异、本真性以及社会关系的议题。她用自己的身体和声音介入香港街头,诘问这座城市的迫切问题;她对社会进步与公义的强烈渴望,塑造了独有的艺术语言。魂游广于本地及国际展演的作品皆扎根于切身的本土脉络,包括《寻找国民》系列(2007—)、《谨向所有和平革命者致敬》系列(2015—),以及合作策动的《十年回归前后话》(2007)和《廿年回归前后话》计划(2017)。魂游身为研究者和教育家,在2005至2006年开展了首个香港行为艺术研究计划,并合作创办推动社会实践的本地艺术空间「活化厅」。魂游于2015至2016年获傅尔布莱特奖学金前往美国西北大学担任访问学人,最近完成于香港浸会大学视觉艺术院研修的博士论文〈Performing Identity: Performative Practices in Postcolonial Hong Kong Art〉。
Tisna Sanjaya
(1958年生于印尼万隆,现于万隆生活及工作)
Tisna Sanjaya 是印尼的著名艺术家,其作品包括油画、蚀刻版画、行为展演、装置,以及思考村落社群地方生态的公共计划。 Sanjaya 坚信其艺术创作是一种社会实践,他致力在作品中凸显影响着其国家的日常不公,特别是由大商家和政府导致的环境破坏。他近年开始邀请印尼不同省份的人参与集体行为展演,使自己的创作更贴近社会所关切的问题。 Sanjaya 1986年从万隆理工学院毕业,1998年负笈德国布伦瑞克艺术大学,2011年于国立印尼艺术大学日惹分校修得博士学位。其作品在印尼和世界各地广泛展览和演出,包括2015年巴黎东京宫;2004年第五届光州双年展;以及2003年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印尼馆。除了艺术创作,Sanjaya 也执教于万隆理工学院,并成立当地艺术空间Imah Budaya Cigondewah。在2014年,他获印尼旅游及创意经济部颁发Anugerah Adhikarya Seni Rupa 艺术大奖。
场地伙伴
关于歌德学院
歌德学院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在世界范围内积极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机构。其工作是促进国外的德语语言教学并从事国际文化合作。除此之外,通过介绍有关德国文化,社会以及政治生活等方面的资讯,展现一个全面的德国形象。歌德学院通过文化和教育活动,为学术对话和文化合作提供支援,并借此强化公民社会结构,促进世界范围内的交流。
在中国,歌德学院举办和赞助一些文化活动。这些活动涉猎的范围相当广大,其目的是希望在海外介绍德国的文化,同时促进中、德两国间文化上的交流。
Editorial
- Log in to post comments